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战争,这场战争把自诩不可战胜的美军打下神坛;这是一场和平的战争,把战火挡在了新中国国境线以外的地方,避免了世界再次陷入更大战争的漩涡。这场战争中国拥有一位伟大的军事家,他让多名身经百战的美国将领折戟半岛;他是一位人民的军事家,他总是将子弟兵的性命置于与胜利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他便是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抗美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元帅。
他不仅将侵略者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也在胜利面前保持了足够的冷静,掷地有声地反问:“难道志愿军的命不是命?”而这就发生在抗美援朝的第三次战役期间。那么在第三次战役期间,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导致志愿军的最高统帅险些与苏联、朝鲜两方面的指挥员闹翻脸?
朝鲜半岛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火药桶之一,时至今日,火药味儿仍然弥漫在这片土地的上空。朝鲜在古代的时候是中国的附属国,历来与中国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当时连朝鲜的国王、王子的册立,还需要中国中原王朝的诏书。
展开剩余93%步入近代,随着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国力日渐衰弱,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力也日渐衰微。与之相反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崛起,朝鲜作为日本侵略中国的跳板,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成为了日本实际控制的殖民地。
自此之后,朝鲜半岛的民主解放斗争就此起彼伏,而这就为现代的朝鲜半岛问题埋下了伏笔。二战结束后的朝鲜半岛虽然迎来了解放,但是却在冷战的大背景下,被美苏两个超级军事强国扶持,成为了两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
上个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朝鲜半岛作为日军侵略中国的跳板,是日本的殖民地。虽然半岛上的民族解放运动此起彼伏,但是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人在停战协议上签字,无条件投降之后才得以解放。
而解放的朝鲜半岛没能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分别进驻下,以北纬三十八度为分界线,成为了南北朝鲜。
南朝鲜在美国的接管下成为了大韩民国,北朝鲜则在苏联的扶持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二战结束的头五年里,朝鲜半岛逐渐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意识形态对峙的前沿阵地。
虽然被划分成了两个国家,但是他们都希望战胜对方,完成统一,不仅仅是民族情感与意识形态,也有对对方领土上的工业或农业基地的垂涎之情。
一九五零年六月,朝鲜战争爆发。开战仅仅三天,南韩的首都汉城就已被朝鲜攻陷。
朝鲜人民军进攻的脚步并没有止步于汉城,而南韩军队的溃败也远未结束。一个多月后,朝鲜人民军先锋已经进抵釜山一线,南韩政权的垮台似乎已经成为了定局。朝鲜捷报频传,他们已经在构想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了。
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自然不希望看见朝鲜半岛落在社会主义阵营手中,于是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带领着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侵入朝鲜半岛。
在绝对的海空优势下,联合国军于一九五零年九月十五日在仁川登陆。由于朝鲜人民军战线过长,朝鲜人民军与后方的联系被拦腰斩断,不到两个星期,联合国军就已经收复了所有被人民军占领的土地。一番休整之后,既为韩国出头,也为给社会主义阵营一个巨大的打击。
获得南朝鲜战场胜利的美军,不顾新中国的严正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朝鲜人在那个初秋似乎从天堂到地狱节节败退,到最后,美军的炮火甚至蔓延到了鸭绿江边,战争已经被强加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
是可忍孰不可忍,为了保家卫国,为了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领导人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历史性决定。开国元帅彭德怀横刀立马,带领着渴望和平与安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狂妄的麦克阿瑟丝毫没有把志愿军放在眼里,甚至说出了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士兵回到美国过节的狂妄宣言。
在彭德怀元帅的带领下,出入朝鲜半岛的志愿军节节胜利。通过三次大规模战役,就将兵锋正盛的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狂妄的美军在战争开始前并没有把志愿军放在眼里,但是志愿军却用实际行动将自诩不可战胜的美军拽下了神坛。
正如科幻小说家刘慈欣所说的那样:“傲慢是一个文明生存最大的障碍。”这一句话在战场上同样奏效,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就给联合国军上了一课,狂妄的麦克阿瑟只能远远看一眼鸭绿江就被志愿军赶走了。这场战役毙伤俘敌一点五万余人。
随后展开的志愿军入朝第二次战役又收复了青川、平江、元山。毙伤俘敌三点六万余,彻底将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这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感到了面前这支军队的可怕,他们使出了先停火后谈判的缓兵之计,但是却被志愿军无情识破。
彭老总便着手指挥了第三次战役,越过三八线猛追猛打,再次占领了南韩首都汉城。接连三次战役的巨大胜利,毙伤俘敌近十万人,巨大的胜利使得全军上下士气高涨,朝鲜党和国家领导人似乎又看见了一统朝鲜,建立社会主义朝鲜半岛的希望。
这时一鼓作气冲过三八线,将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进太平洋,似乎成为了所有人的设想,可有彭德怀却阻止了志愿军继续进攻,反而下令志愿军在汉城休整。面对节节败退的联合国军,身经百战的彭德怀没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一片光明之中,他看见了隐藏的危机。
“停止南进、全员休整。”这短短八个字的命令,却险些让彭德怀与朝苏两方的指挥官撕破了脸,但是却奠定了朝鲜战争的最终胜利。为什么彭德怀会下这样的命令?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几乎是所有世界名将的必备技能,彭老总也不例外。
在第三次战役中,善于观察敌情的彭德怀看出了美军的异常,与前两次的仓皇败退不同,这一次的美军不仅伤亡并不算严重,而且就连撤退也是紧紧有条。与美国将军的狂妄相比,彭德怀深知,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军绝不是草包,反而是一支善战的军队。
这看似落魄的溃败分明隐藏着一个阴谋。联合国军已然布好了一个圈套,就等着中朝联军自投罗网,这是一个不错的计谋,可惜他们的对手是彭德怀。看出阴谋的彭老总立即命令停止追击,就地休整,使得第三次战役刚刚开始八天就宣告结束了。
彭德怀在盛势情况下收兵,引起了各方的质疑,苏联驻朝鲜的大使,他认为彭德怀太过于保守了,太不应该停止下来,应该是继续追击。这种质疑的声音,已经从各种不同的渠道反馈到毛泽东和斯大林那里了。
在金日成看来:“志愿军就此停止进攻,给敌人喘息的时机,使中国的同志没有将朝鲜解放大业真正放在心上的体现。”虽然不久前朝鲜被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打得节节败退,甚至准备上山打游击,或是去中苏组织流亡政府。可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帮助下,不到两个月,濒临亡国的朝鲜就收复了几乎所有沦陷的国土。
统一大业的实现就在眼前,热血上头的朝鲜自然对彭老总的停止进兵的命令十分不满,而且战役的胜利也让中朝联军中许多人萌生了美军不过如此的念头,但是彭老总毕竟身经百战,他在这辉煌的胜利中看见了危机。如果贸然前进,拥有海空优势的美国军队很可能再一次发动类似仁川登陆的战役。
可是彭德怀的命令让许多人大为不解,不仅朝鲜方面十分不满,认为中国志愿军消极待战,就连苏联老大哥也十分不解。苏联驻朝鲜总顾问史特科夫就曾气愤地找到彭德怀质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彭德怀同志,彭老总并没有耐心为施特科夫上课,而是态度十分强硬地与其发生了争论,双方差点撕破了脸。
最失望的莫过于朝鲜方面,眼看统一大业即将完成,他们似乎忘记了不到半年前因为冒进而功亏一篑的事情。于是朝鲜党和政府领导人金日成赶忙找到了彭德怀,表面上说是要讨个说法,其实就是希望用强硬态度强迫志愿军继续前进。
身经百战的彭老总又怎么会吃这一套?中国历史上贪功冒进导致失败的例子并不在少数,朝鲜人民军几个月前的失败也还历历在目,彭老总断然不会让志愿军去冒这个险。当时的志愿军补给线已经达到了极限,接连三次战役,部队也急需休整。
当时的志愿军补给线已经到达了极限,前几次战役由于在朝鲜的土地上作战,补给问题还没有那么突出,而三次战役后,如果继续南进,就要深入敌军腹地,那时的后勤补给问题就会格外突出。
并且接连着进行了三次战役,将士们的精力也即将到达了极限,部队急需休整。彭德怀他认为当时严重滞后的后勤保障也不支撑不了打下去,因为以往在国内打仗的时候,咱们都有自己的根据地,我们的后勤工作、支勤工作,战争可以伴随保障,打到哪儿就保证到那儿。
但是在朝鲜作战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说部队一下打了八天,就靠个人携行的那点补给,根本支撑不了连续作战。而想跟美军作战,你要连续追击,必须能达到伴随保障,实际根本达不到。这种后勤保障在第二次战役的时候已经凸显出来了。
再加上我们没有制空权,空中经常把地面给折断掉,后勤根本供不上,所以说后勤保障的严重滞后,促使彭德怀、邓华这些人决定必须把这个仗停下来,不能打。还有,彭德怀盛势收兵,还要防备美军的防守反击。
美军的主力我们并没歼灭多少,满打满算才一万九千多人。那么彭德怀根据这种作战情况,他判断美军主力它没有损失多少,美军会时刻凭着空中优势、综合优势,给你来一个防守反击,彭德怀十分担心这一点。
再加上彭德怀想起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衣,吃着炒面配雪,一个个倒在远离家乡的异国。彭德怀作为志愿军的总司令,他感到自己的心在滴血,他不仅要为战争的结果负责,更要为这些士兵的生命负责。这些士兵就如同他的手足,他是多么希望能将这些出国的士兵一个不少地带回祖国。
可是朝鲜方面仍不死心,他们希望志愿军能够派遣少量部队进行轮换式追击,这建议显然中了美军的阴谋,简直是把人民子弟兵往火坑里推。可是朝方依旧不依不饶,步步紧逼,中朝双方的决策层一度陷入僵局。
面对战略上的分歧,就连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也罕见地给朝鲜的同志提出了一个略带威胁的“建议”。那么远在北京的毛主席又是给了朝鲜方面一个什么样的建议,最终导致朝方知难而退呢?虽然远在北京,但是毛主席也是十分关心朝鲜战场上的局势,因为这场战争关乎新中国的前途命运,他的心紧紧地与志愿军将士们聚在一起。
当朝鲜战场上的分歧传回国内的时候,毛主席也陷入了沉思。他理解朝鲜方面希望趁热打铁统一半岛的愿望。但是作为伟大的战略家,毛主席也看到了危机,美国毕竟作为全球第一军事强国,暂时的军事实力并不会将其彻底打垮,而且美军也会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摸清了志愿军作战规律的美国军队也必然更加难缠。
此时中美双方如同两个起疑超高的棋手都在凝神聚气,耐心地等待着对方露出破绽。谁先露出破绽,战争胜利的天平很可能就会倾斜。但是中方的战略意图却不为朝方所理解,金日成反而越发急迫,频频催促中方尽快出兵。
为此,毛主席还专门致电斯大林,将朝鲜半岛的局势以及志愿军的现状详细介绍后,斯大林明确表露出支持彭老总的想法。而朝方领导人的一再坚持却算是耗光了中方的耐心。在毛主席发给彭老总的电报中就明确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朝方认为不必补充修整就可前进,可同意人民军前进击敌,并由朝鲜政府自己直接指挥。”
彭德怀面对金日成拿出毛主席电文,明确表示:“志愿军可以负责仁川、汉城以及三八线北边的守卫工作,以避免美军背后偷袭,而进攻由朝鲜的同志自己完成。”虽然这条命令看似符合朝方的愿望,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些许威胁。明眼人都能看出,朝鲜人民军的主力已经在几个月前被打得所剩无几。
如果不与志愿军捆绑在一起进行作战,朝鲜人民军很难在战场上取得什么胜利。毕竟几个月前的溃退,鲜活的例子就在眼前摆着。朝鲜人民军自行追击美军,简直就是羊入虎口,鸡蛋撞石头。毛主席电文中建议,虽然给朝鲜领导人指明了一条路,但这却是一条没有前途的出路,这也表明了中方坚持休整的决心。
彭老总他十分坚定地告知朝鲜方面向南追击可以,但是志愿军只在原地防守,由朝鲜人民军自行追击。这一下压力来到了朝鲜身上,金日成深知,以朝鲜人民军的力量,没有志愿军的帮助,是无论如何也战胜不了联合国军。
由人民军自己进行追击,无疑是鸡蛋撞石头,无疑是自取灭亡。看到金日成的迟疑,彭老总愤愤不已,向朝鲜方面交代了中方的底线,你也知道伤亡惨重,你人民军士兵的命是命,我志愿军士兵的命就不是命,中国志愿军的士兵们哪一个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走上了战场?哪一个不是为了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拿起了钢枪?
面对强大的敌人,作为指挥官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取得战争的胜利,更重要的是以最小的伤亡取得战争的胜利。彭老总和志愿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他们的命也是命,如果因为某些指挥官的愚蠢指挥,或者是某些外部压力,而让这些人民子弟兵在异国他乡白白牺牲,那是会被钉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虽然如此,金日成还是坚持己见,眼看中朝联军的指挥部内越闹越僵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为彭老总解了围,原来是在彭德怀处碰了一鼻子灰的什特科夫转身就跟斯大林打了小报告,他原以为斯大林会站在他一边,可谁想到老谋深算的斯大林也同意彭老总的看法。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啊,经过第四次、五次战役的佐证,彭德怀这一决定是完全正确的。后来彭德怀他亲自当面给金日成做了解释,金日成也表示理解,给毛泽东主席也进行了报告和解释。
毛泽东主席又把这种盛势收兵发电报给斯大林,斯大林也给予了充分理解。有意思的是斯大林给苏联驻朝鲜那个大使发了一封电报,这个电报是严肃批评的,那个意思就是你不了解情况,彭德怀是杰出的军事家,你一切要听他的指挥,你不要再去指责他,是你不对。
不仅如此,斯大林还用一纸调令将施特科夫调回了苏联,换了个朝鲜人民军总顾问。彭德怀的坚持与斯大林的电报,终于让金日成彻底认命。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抗美援朝战争从运动战变成了艰苦的阵地战。战争双方打打谈谈,拉锯了两年之久,最终以三八线为停火线达成了停战协议。
一九五三年七月,朝鲜战争结束,半岛的热战终于结束了。一九五八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全面撤离朝鲜。对于刚从一片废墟上站立起来的新中国来说,这场国门之外的战争虽然伤亡巨大,但是却将侵略者挡在了人民看不见的地方。中国军队通过与美国的较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为此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时隔几十年,再回首看那场战争,彭老总在一系列胜利之前的冷静决策,似乎是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起点。“可以南进,但由朝鲜人民军自己南进。”毛主席的建议仿佛一把抓住了朝方的命门,让进攻心切的朝鲜领导人不得不听从中方的正确建议,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总基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珍惜当下,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回首往事,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点点滴滴就如同在钢丝上行走,在刀尖上舞蹈一般,稍有不慎,很可能就掉进万丈深渊。我们不仅要为当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由衷感叹,我们更要铭记那段岁月为人民与正义而牺牲的志愿军将士。
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打出了人民军队的军威,彭老总的指挥艺术与爱兵如子的形象完美诠释。彭老总在攻占汉城后做出的这个重要决定,是志愿军彻底胜利的开端。如果志愿军贸然南下进攻,拥有海空优势的联合国军很可能如法炮制出第二个仁川登陆,那将不仅仅是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灭顶之灾,也将成为抗美援朝战争的一大挫折。
“我志愿军士兵的命不是命?”彭老总的这句怒吼,吼出的不仅仅是一名优秀的军队指挥官的决胜的才能,更是一位人民军队的指挥官对子弟兵最朴素的情感。
发布于:天津市